在生产一线,每一个细节的优化都可能成为安全与效益提升的关键。晶华玻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增收、降本、挖潜,持续推进设备技术改造与管理精细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小改进大效益”的内涵。
近日,动力设备部空压站在节能挖潜上迈出坚实一步。
空压机日均耗电量近8000kWh,是典型的能源消耗重点单元。技术员张振兴在日常巡检中发现,空压机频繁启停,仅睡眠1分钟又重新启动,造成电能浪费。
他结合近期用气规律和设备运行数据,提出调整“最短运行时间”参数的设想:将原设定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以延长睡眠周期、减少启动频次。
调整后空压机运行模式明显优化。每两个加卸载周期内总睡眠时间显著增加,启动频率降低50%,日均节约电量超300kWh,全年可节电超10万kWh,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近百吨,节能成效显著。
生产运行部原料团队最近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叉车的作业稳定性,促进生产效率和安全效能的提升。
原料之前一直使用自制吊杆装置,将货叉倒置并加装自制吊杆固定于叉车架上解决临时吊运需求,但结构缺陷逐渐显现,需定期更换,增加了成本支出,更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原料团队联合动力设备部成功实施技改,摒弃了传统依赖货叉的简易结构,改为外协定制专用吊杆,并通过固定滑块直接安装于叉车架上,整体重量更轻、结构更稳固,操作更加便捷,操作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增加,并且每年可节约成本5000余元。
此外,仓储部通过在叉车吊臂底部加装限位支撑装置,有效解决了玻璃吊运作业中叉车吊臂频繁下降导致底部顶丝触地损坏的问题,实现了下降过程的物理保护,避免了顶丝弯曲、脱落现象,既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也保护了地面设施,提升了作业安全性与维护便利性。
增收靠创新,降本靠细节,挖潜靠智慧。
一系列看似微小的技术改进,背后是员工主动作为、精益求精的匠心体现。从空压机参数优化到叉车吊杆革新、吊臂限位保护,每一项举措都紧扣安全、效率、成本三大核心,真正实现了隐患消除、效率提升与资源节约的多赢局面。